晨-尘-辰
这感觉很特别。。。晨。。。烟
凝望远方心不知想什么
深呼一口烟随风散漫去
足下冰凉人不愿时间逝
勇敢一步悟由缘起落中
背景-
自小对满天神佛搞不清楚--在报读学校或者其他相关需要填写背景的资料中都写上佛教。。。然而上香拜神从来没有过-连拜谁都不知道-地主公??大伯公??拿督公??观音??各类神像[被称为偶像]??初一十五??吃素??农历七月十五又道教-佛教又各有解释和诠释
神道内有观音-佛教内也有观音--听着听着-又观音菩萨-观音大士、、、到底她的称呼是那个啊??
其他-
周围环境认知到马来同胞有绝对单一强制性信仰-回教-念书后又知道其别称为或者应该全名称呼为伊斯兰教[结果我常把其中文字当粗口来问候人]
上历史课后--知道了欧美人的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却分不清什么是新教-旧教--就是有点乱的教[不比我们华族信仰历史更乱而已]--更甚的时-基督天主再分派系--什么长老会-春雨教。。。
世界三大主流宗教就是以上的吧-其他比较小规模-比较神秘-比较原始的就不提了--当然还有用着同样的文献比如圣经却诠释成其他的意思-进而苟存为所谓的邪教。。。
总结-
宗教到底是什么??各源流派系林立-各源流又经常互相批判-为我独尊-我才是真神之类的百年传教内 招揽信徒中祸端渊源--佛教的演进中也出现了许多的偶像化自己。。。比如搞得比歌星麦可杰绅般的许多所谓高得道和尚-再来在文献内以外的自创偶像-企图与 佛教历史文献记载着的其他大家所熟悉各菩萨-佛主并列。。。
人心--作怪的人心--一直无宗教信仰的我觉得-比如说再完美的宗教落入凡人的手中也会被利用得体无完肤-再深奥的奥意也变得很污浊肤浅--神化-物化-劳人钱财-精神--自觉得人生短短几十年-睡觉是最至高无上和必须的说
本帖期待-无信仰的个人兴趣对佛教所谓南传-北传--以及其再分派系作更多知识吸取--期待这里的大大们分享交流下的说
------------------------------------
以下这尊佛像,叫做Phra Phairipinat。
Phra Phairipinard(Phra Pailipinas)泰文:พระไพรีพินาศ是僧皇庙Wat Bovorn วัดบวรนิเวศวิหาร其中一尊重要的佛像。
Original那尊是有人于2391年(1848年)拿来送给第4or第五皇,然后国王因此而击退敌人。
所以国王就对这尊佛像另眼相看而将佛像供养在Wat Bovorn。Phra Pharipinard的意思本来就是有消灾除难的意思。
----------------------------------------------------------------------------------------------------------------------------------------------------------------------------------------------------------------
甚麼是佛教的智慧?
佛教的智慧與世俗的聰明不同
世俗所講的聰明是知識的積累﹐博學多聞,各種技巧﹑技能的掌握與熟練。如電腦技能﹑工程技能﹑會計技能﹑通訊技能等都是。
佛教所講的智慧叫做“般若”,它是梵文prajna的音譯。佛教所講的智慧,是對宇宙人生的洞察與認識,換句話說﹑就是對自我和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 的洞察﹐所以它可以使我們得到解脫,獲得涅槃。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的般若與解脫同等。根據《大智度論》解釋,般若的意思是“無上智慧”、“無比智慧”、“聖深智慧”, 無有勝者。它是通過修習八正道,六波羅密等,而顯現之真實智慧,也是修習四禪八定而得來的直覺的智慧,明照法界,洞達真理的智慧。世界的聰明就像盲人摸象 一樣,只看到了局部,沒有看到整體,而有般若的人能看到一切事物的整體。所以它不同於世間的世智聰敏,超出了世間所講的聰慧。所以古代的大德在譯經的時候 就沒有把它譯成中文,而是保持了原來的梵文發音。
古代在譯經的時候有“五不翻”,其中一條就是“意義殊勝故而不翻”,換句話說,由於它的意義深刻,而且殊勝,無法用中文來表達,如果免強譯出來,那就 會失去它所包含的殊勝意義,因此不翻。這樣的詞彙很多,如“涅槃”、“波羅密”、“三藐三菩提”等等。“般若”本是智慧的意思,但為了保持其殊勝的意義, 故沒有譯成中文。
我們平常所說的聰明是一種分別的能力,是一種理解的能力﹐是一種認識的能力﹐它可以是好的善的,也可以是不好的惡的。譬如我們應用科學創造了電話﹑電 視﹑電腦﹑電影﹑飛機等等許多有利的東西,它不僅給人們帶來享受,而更重要的是給人帶來了方便,提高了人的生活水準。過去玄奘大師去印度取經,來回的路上 就走了四五年,而且是冒著生命危險。但是今天,我們到比印度遠幾倍的英國,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到了,而且生命危險很小﹐可以說沒有生命危險。但是科學也給人 類帶來了生存的危機,如核武器的發明,原子彈﹑氫氣彈﹑導彈,還有甚麼飛毛腿等等,都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因為在幾小時之內,原子彈就可以毀滅 整個地球。
佛教所講的般若是以戒,也就是倫理道德為基礎,然後通過修習禪定而得來的無分別智。所以佛教講的般若是有利而無害的。因為,般若中包括無緣大慈與同體 大悲等菩薩思想與精神 註:1(這一點將在後面的第三﹑四講中作祥細的討論)。有般若的人視一切眾生,包括動物在內,平等無二,看到他人受苦,他會以般若 之智去解除他的痛苦。其實這種精神早在原始佛教就有了。
所以從這個義意上講,佛教所講的戒定慧三學,如香爐的三只腳一樣,一個也不可確少。而且戒定慧三學是要同時修的,而不是一個一個的去修。因此三學是一 體的,戒學中有定學與慧學,定學中有戒學與慧學,慧學中又有戒學與定學。就拿戒學來說吧,當我們修學戒的時候,不能以散亂心去學,要一心一意地去學才有所 成,這就包括了定學。在學戒持戒的時候,我們又不能生搬硬套,要靈活地去學,要有智慧,這就包括了慧學。在印度古代,有人認為牛一樣吃草,就可以獲得解 脫。這就是一種錯誤的持戒,佛陀曾批評道:“這樣的人來生轉牛。”
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修學佛法的人,目的是成佛,成佛需要兩種資糧,一是智慧,二是福德。佛經裡講“佛法如大海,唯智能入。”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未成道之前叫喬答摩.悉達多,悉達多的母親是摩耶夫人,大眾知道佛陀的母親是誰嗎?就是般若。所以《大智度論》中講,“般若波羅密”是諸佛之母,一切諸佛,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皆從“般若波羅密”生。這 裡,“般若”是智慧,“波羅密”是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羅密”就是由智慧而到達彼岸,也就由智慧而得解脫。因為慧是斷惑證真。智慧可以使我們看到世間萬 物的真相,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即無實體的真相。佛在經中曾講了一個比喻,學佛的人如果沒有智慧,就像盲人進入寶山,只能空手而歸。可見智慧 在佛教中所佔的重要地位。那麼有人一定會問,沒有智慧的人就不能學佛了?從佛教的意義上講,只有證道成佛的人才算是有了般若波羅密智,證得了慧眼,普通的 人都沒有這種智慧。那麼如何才能獲得這種大智慧呢?這就要修慧。
平常我們一樣的生活,但是當我們生活中有了般若,我們的生活就不同了。古語道:“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更不同。”一個農民也渡過他的一生,一位教 授也渡過他的一生,一位哲人也渡過他的一生,但是他們的人生是各自不同。有人渡過有意義的一生,有人渡過無意義的一生,有人渡過煩惱的一生,有人渡過快樂 的一生。人生中有了般若,我們就可以渡過有意義的一生,快樂的一生。
三種般若
《大智度論》裡講到有三種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分法。文字般若是指諸部般若經典,以及其 它的大乘經典,還有所聽到的同類言論,這都屬於文字般若。文字雖非般若,但它是有詮釋般若之方便,又能因此而生起般若,故稱文字般若。我們應從文字般若入 手,在文字般若的啟發下,去體悟佛法的深意與真實,然後以此為依歸,來觀察我們身心內外的一切事物。從外觀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三個特性,第一:一切的 事物都是無常的﹑變化的﹐第二,由於是無常的﹐所以一切的事物也是不如人意的﹐用佛教的話講就是苦的﹐第三﹐一切的事物都是都沒一個常住不變的主宰﹐換句 話說﹐一切的事物都不是獨立的存在。所以辟支佛在觀察樹木的春生秋落而悟道。
而更主要的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在觀照般若之中,若能忽然了悟自己的本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清淨,就證入了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是般若的本體,實相就是實實在在的情況,它既不是表面的現象,也不是幻覺。它是佛教所說的最高境界。因此,實相就是沒有青黃赤白,長短大小﹔不是有相,也不是相,不是非有非無,也不是亦有亦無,它離開一切語言文字。所以佛經裡經常講,離言絕相。
現在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三種般若的關係。如果我們把文字般若比作車子,那麼觀照般若就是駕車之技術,目的地就是實相般若。我們可以依靠觀照般若的技術,駕著文字般若的車子,而達到實相般若之目的地。
現在,我們從《心經》來理解三種般若,可能就比較容易了。《心經》是整部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髓,如果我們對《心經》有所理解,我們也就了解大般若 經。《心經》的全名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我們從上面所講知道,般若可以簡單地譯為智慧,波羅密的意思是度,或到彼岸。度是度過煩惱之河,而到達無煩惱 的彼岸,度過痛苦的生死洪流,而到達遠離生死的涅槃彼岸。一般人認為,涅槃是一種可想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證的虛幻飄渺的境界,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理解。用 白話來講,涅槃就是安樂、幸福、祥和、寧靜、清涼。所以整個經題的義思是,用智慧度到安樂、幸福、祥和、寧靜、清涼的人生之彼岸。
我們可以把二百六十多字的《心經》看作是文字般若。《心經》的一開始,我們就讀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是《心經》的第一層。我們都知道,在寫文章時,每一個段落的開頭都有一個主題句,它概括整段的內容。這一句就是整部《心經》主題句。下面所有的文字是, 解釋這一主題句的。這句話裡的“照”字,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觀照”的意思。就是說,觀自在菩薩以觀照般若而澈悟“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實相般 若。這理“五蘊”既包括了我們人的自身,也包括了外部的宇宙世界。五蘊皆空是很難理解的,它的大意是說,我們的人生和外部的物質界,都是無常的,遷流變化 的,其中無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永恆的主宰,所以是空的。由於觀自在菩薩,以觀照般若證得了實相般若,所以度脫了一切的痛苦與災難。這就是《心經》的大意。
這三般若是一體的,我們不能把它們分開。實相般若是文字般若與觀照般若的本體,而觀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與實相般若,文字般若所表達的內容,就是實相般若與你如何觀照。
在佛陀的教法中多處提到般若智慧,如三學戒、定、慧中有智慧,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提到智慧。八正道中的正見﹑正思維就 是智慧、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是定學。大般若經六百卷講的全是佛教的智慧學。所以我們這次講就依照八正道中的正見與正思維來講慧 學。
正知正見
正見的重要性﹕正知正見是學佛的關鍵
現在我們從八正道來講慧學。八正道中的正見與正思維組成佛教的慧學。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即對人與事物的真實正確的認識與了解,而不是表面的膚淺的認 識。說的更確切一點,正見是對有為法的正確的認識,有為法就是指我們所在的這個現象世間。根據佛教來講,由於我們沒有對這個現象世間和生命的真諦有一個徹 底的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們才流轉於六道輪迴。所以佛經中常講,學佛人若無正見,就象盲人進入寶山一樣,只能空手而歸。
因此,正見對於一個學佛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正知正見是學佛的關鍵。只有了正見,即對佛教正確的認識,你才能真正掌握佛教的精髓,從而得到法益,得 到學佛的受用,而不會誤入歧途。有了正見,才能明辨邪見,即不正確的見解,從而不被誤導。正見就像人身體內的抗體一樣,如果你的身體內有了抗體,病菌就很 難侵入,那麼你就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反之你會經常生病。持有邪見的人是非常危險的,他不僅危害自己,而且危害別人,就像一個人得了傳染病,不僅僅是自己 痛苦受罪,凡是與他接觸的人也會染上這種病而受罪。所以佛在經中講,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人,因為善知識是有正見的人,他能使我們轉迷入悟,能使我們在修 行道路上前進而不後退。
從日常生活中來說,學佛的人有了正見,他就能夠明辨是非、明辨邪正、明辨真偽。有了正見,家庭就會和合﹔有了正見,生活就會安定﹔有了正見,工作就會 順利﹔有了正見,朋友就會永久﹔有了正見,鄰里就會和目﹔有了正見,同事之間沒有鬥爭。如人人都有正見,社會就會和平、繁榮。因為有了正見就會有正確的認 識,遇事就不會亂來,並能作出正確的決定,採取正確的行動,從而避免不必要的你爭我鬥,減少不必要的精力上的消耗,時間上的消耗,甚至是金錢上的消耗。因 此,有了正見我們就可以專心學習和工作,造福自已,也造福人類。
正見是針對於邪見來講的,《梵網經》中提到九十六種外道,也就是九十六種邪見。而這九十六種邪見,佛教把它歸納為五種︰一,身見,就是認為這個五蘊之身就是我。二,邊見,就是認為我們這個五蘊之身,是斷滅的或是永恆的兩邊。三,邪見,就是否認因果,不承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佛在世時的順世外道。四,見取見,就是認為以上的身見、邊見和邪見為真理。五,戒禁取見,是遵守一些錯誤的戒律,以為由此可以得到解脫。如佛世時的耆那教徙,認為像牛或狗一樣的生活,就可以得到解脫。
還有許多人認為,有神通的的出家人,才是真正的得道的出家人。這也是一種邪見。在佛陀的一生中,有兩次被要求現神通。第一次是佛陀的一位弟子,由於佛 陀不表演神通,所以他非常失望。於是佛陀對他講︰“沙格陀,我有沒有曾對你承諾過,你做我的弟子,我給你表演神通?我並沒有這樣的承諾。”然後佛陀繼續講 到,“不論你有沒有神通,只要你依法而修,你就可以證得涅槃,得到解脫。”所以神通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佛陀在戒律中明文規定,佛弟子不得表演神通, 否則犯戒。佛把表演神通比作是,很有修養地位的婦女,在公眾場所表演女士的東西。
佛陀在世時,有一個外道住在河邊,專門修練神通,經過多年的苦修,他終得到了神通。不用渡船,他可以踏著水面過河。有一天,佛陀來到了這條河邊,等渡 船過河。這個外道非常驕傲地對佛陀說︰“我有神通,不用渡船,我可以渡過河去。”佛陀問到︰“你修了多少年才得到這樣的神通?”外道答到︰“要得到我這樣 的神通非常不易,我修了幾十年才得到。”這時佛陀講到︰“你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得到這樣的神通,僅僅可以渡過這條河。我花幾毛錢,就可以乘渡船渡過河 去,所以你經過幾十年修來的神通也就值這幾毛錢而已。”
正見的兩個先決條件﹕聽聞正法和如理作意
正見有兩個先決條件,即聽聞正法和如理作意。《經》中講︰“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用白話來講就是,從善知識那裡學習和聆聽正 確的、真實的教法,並如理如意地去思考,然後以此來指導我們的言行。前者是外在,即從他人那裡聽聞學習,而後者是內在的,我們必需培養。佛陀在《阿含經》 中強調善知識的重要,經曰︰“我由善知識故,成無上正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 聞、思、慧德皆悉備具。”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與善知識相共事,我們就可以成為一個聰明的人,智慧的人,善辨真偽的人。
從甚麼樣的人才能聽到正法
從善知識處聽聞正法。根據佛教來講,善知識分以下幾種︰第一,父母是我們的善知識,父母生育、養育我們,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學壞的,所有的父母都 有盼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心,所以我們要常聽父母的忠告,每做一大的決定都要與父母商義,徵求父母的義見。第二,兄妹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的兄弟姐妹,就如我 們的手足一樣,對我們有益而無害。第三,師長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的師長把知識傳授給我們,把我們從黑暗帶到了光明,從無知帶到了知識的大海,所以是我們 的善知識。這裡的師長包括一般的老師﹐也包括出家的法師。第四,有修有學的人是我們的善知識,有修學的人必具正見,因為正見指導人向善,遠離邪惡。具有正 見的人是非分明,不做壞事,心意清淨,道德高尚。與他們交往,既能增長我們的見識和閱歷,又能得到自我修養,從而放棄那些不良的習慣。《華嚴經》中講到, 善財童子參拜了五十三位大德,最後得以證道,是最好的例證。反之,如果我們的朋友都是賭博漢,酒鬼,煙鬼,或者吸毒等等,那我們還能夠清白嗎?因此《法句 經》中講︰“莫與惡友交,莫友卑鄙者,應與善友交,應友高尚士。”註:2“與愚者同行,長處憂悲﹔與愚者同居,如與敵居﹔與智者同住,如會親族。與智者同 游,如星隨月。”註:3古有孟母擇鄰的故事,今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語。這都是同樣的告戒。
甚麼是正法
根據佛教來講﹐只要符合下面的三個條件的都是正法﹐都是佛法。用佛教的術語來講就叫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就是指一切的世間法﹐包括人﹑動物和物資都不是瞬息萬變的﹐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這也是平常我但所講的一切皆空的道理。因為我們所在的這個世 界和我們人本身都不永恆的﹐所以它給我們來的也是苦多樂少。諸法無我是說﹐一切法﹐包括佛教的最高真理涅槃都是沒有一個常住不變的主宰來控制它。
我們所聽聞學習到的知識是我們思考的資料,從而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見解。因此我們必需學習。這裡所講的“聽聞正法”中的“正法”很重要,正法是有益於身 心健康的,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見解的,我們要遠離那些有害的不健康的東西。這理需要解釋一下聽聞正法當中的“法”。這裡的法不僅僅是佛法,它包括所有的 知識,語文、歷史、化學、數學等等。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各種各樣的所謂的宗教也好、哲學也好,氣功也好,他們都說自己所講的是致高無上的法,是超出宇宙的大 法,可以讓你立地成佛,可以讓你馬上得到神通,開天眼開天耳,可以讓你馬上成為百萬富翁,可以讓你去病延年等等。聽起來非常有吸引力,但靜下來一分析,都 是水中月,鏡中花,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東西。這些都非正法,是有害的不健康的法。所以我們要遠離。
還有些人認為﹐如果你不去做某件事﹐佛或菩薩就會不高興﹐所以會懲罰你了﹐如給你兒子降災﹐讓你生病等等。這一切都是邪法﹐而非正法。因為佛與菩薩都 是大慈大悲的之人﹐佛陀在過去無量劫以前﹐修菩薩行時﹐曾捨身喂虎在所不惜﹐還會為你的一點小事而生氣而懲罰你﹖我們所要注意的是自我的語言和行為。根據 佛教來講﹐我們自己生活的幸福與否﹐都是由我們自己而造作的﹐是我們自己的業力所致﹐沒有任何的外在力量可以改變它﹐所以我們要對我們的一言一行負責。所 以祖師大德多次地講﹐自作業不可改。
我這裡有兩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氣功,最近幾年氣功在大陸特別盛行,因此也出現了種種不如意的現象。我們並不是批評氣功,氣功本來是非常科學的,它根據 人體的生理機能,通過某種方法的修習,從而能達到養生延年的目的。但是有些人學了氣功之後,對它一知半解,以謀利的心理又去教授他人,所以產生了許多不良 的後果。
一位鄉間的老太太,患胃病多年,久治不愈。一天聽人說,鄰村有一間茶館,專賣“信息茶”。那茶很靈驗,包治百病,而且茶師傅還開班傳授信息。老太太一 開始懷著試試的心理去了。邊喝茶邊聽講,茶師傅說,只要心誠意誠,人人可以在茶裡帶上信息。喝了幾天信息茶之後,感到病情果然好轉了很多,於是她更加虔誠 起來,高價買了信息茶,回家把茶供奉起,日思夜想。突然有一天,供桌上依稀出現了菩薩的形象,並且還說︰“如果你不恭敬,我就不現身。你還有孝心,只罰你 三天不吃飯。”此後三天,無論誰丈夫或該子如何詢問、勸解,老太太都滴水不沾。後來菩薩終於允許她吃飯了,但是又要她與丈夫離婚,嫁給茶師傅。她剛要表示 不同意,就感到全身難受,而且聽到茶師傅說,“你要不聽菩薩的話,我就殺了你全家。”她感到無論怎麼想,茶師傅都知道。老太太被逼的沒辨法,只有一死了 之。就要上吊,幸好被兒子發現,急時送到了精神病院。醫生檢查後發現,老太太己出現嚴重的胃出血。
第二個例子。小張出生自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老中醫,還都練氣功。但他們只是靜坐調息,練了幾十年,雖然練得紅光滿面,精力十足,但沒有像氣功大師 那樣開天眼、開天耳。小張嫌他們不靈,於是就去拜某大氣功師,學習功法。氣功大師的教法就是不一樣,不用你靜坐,他離你老遠就給你發功,然後隨你怎麼想怎 麼動都行,一會兒就讓你進入飄飄然無我無他的奇妙境界。學了幾天,小張的天眼天耳就開了,他看到如來佛向他微笑,並感到各種信息不時地湧進他的身體。於是 他大喊大叫,還用刀子割破自己的皮膚放“氣”。有時他還聽到仙樂聲中還伴隨著師傅的聲音,教他如何練功,他就照了去故。師傅叫他把電線吃到肚子裡去,這樣 可以收到更多的信息,他就照辦,吞下大把大把的電線。最後不得不進精神病院治療,先給他注射了強烈的鎮定劑,才給他做了手術。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就可以 了解到善知識與正法的重要了吧。
如理作意,這是比較難培養的,因為它需要我們對每日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時時有清晰的了知觀察和分析,這樣你會對遇到的事物有便深的認識,而不是膚淺的認 識。所以聽聞正法之後,再進行如理作意,這樣才能形成正見。佛陀經常說他是一個分別說者。就像科學家一樣,把人分析到了最小的細胞,佛陀把有為法分析到了 最小的法,分為百法。所以在《卡拉麻經》中,佛陀教導卡拉麻族的人,不要道聽途說,不要自以為是,甚至不要依賴報導、傳統,不要依賴邏輯推理,不要依賴表 面現象,不要依賴意測“卡拉麻,要多加分析。當你們確認,這是不健康的、錯誤的、不善的,就放棄它。只有當你們確認,這是健康的、善益的、正確的、好的, 你們再接受,並依之而行。”
然後佛陀對他的弟子們講,對所聽到的教法,不要馬上就接受或拒絕,要細細的分析,佛陀甚至教誡他的弟子,對自己所講的法也要分析,“汝不應由尊敬如來 故,而接受如來的教法,要像用火來檢驗金子一樣,先進行分析,而後再做決定。”只有通過正確的分析,一個人才能夠理解一切萬事萬物之因果關係,生滅規律, 也只有這樣,你才能夠領悟佛法的真意,而不是通過抽象的哲學思維與推測,更不是通過邪見和盲目的信仰。所以佛教不是迷信﹐而是正信。凡是迷信的東西都盲目 的信仰﹐還沒有弄它的來歷之前就去信它。而佛教所講的東西都是可以實踐的﹐是人生的真諦。而且也只有對佛法有一個正確真實的了解﹐一個人才能對佛法生起真 正的正確信仰﹐這樣的信仰是長久的﹐能經得起考驗。所以正見是修學佛法的關鍵。因些佛陀說︰“佛法如大海,唯智能入。”
不僅是世間的一切法如此,就是佛法也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的。因此佛陀經常把他的教法比作渡河的船隻。同樣地,佛法是幫助我們度過生 死之河的船隻而已,所以佛法只是起到一個工具的作用而已,我們不應當對之生起貪著之心。所以佛陀在《中部經》以及《金剛經》中講︰“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佛法最後都要放棄,更何況那些不善之法呢!由此可見,大乘佛教對上座部佛教的批判,認為小乘只講我空,不講法空是錯誤的。這是由於對上座部佛教的不了解而引起。
佛法的作用,在於它能使我們借此而證悟真理,求得解脫。如此佛法只是相對的真理、俗諦,而非真諦。它是相對於證悟實相而說的。所以根據佛教來說,強迫 他人信仰或不信仰都是不對的,不好的,受到佛陀的遣責。佛教是以理服人。所以佛教只承認一種奇蹟,那就是弘法的奇蹟,因為在弘法時,佛法是以理服人。所以 當佛陀在那蘭陀時,有些人來見佛陀,並且問到︰“為甚麼你不表演神通,這樣很容易地就使那蘭陀的人民歸信佛教了?”佛陀講到︰“我不喜歡那樣做,我喜歡表 演的神通只有一種,那就是弘法的神通。”註:4
所有的見也都要去掉,這裡的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觀點,見解,理論等等。因為佛教的最完美的境界是離開一切言說,一切言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言語道 斷,心行處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佛陀的教法也只是手段,它是我們消除其它一切邪見的手段。這也是為甚麼龍樹菩薩不立任何論點﹐成了三論宗的特點 ﹐只破不立。因為通過學習佛法,也就是通過文字般若,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正見,從而生起觀照般若,然後依此而證悟實相真際,及實相般若。
雖然佛法是一種很好的理論,但是我們也不能教條地執著它。我們也不能教條地執著我們自己的觀點。因為,當我們教條地執著自己的觀點、哲學、理想時,我 們就不能深入洞察真理,看到真際。原因是,我們會對我們的思想、觀點、哲學、理想等等生起執著心。一但執著心生起,我們就會認為,這是我的理想,我的宗 教,我的哲學,只有我的是正確的,其它都是不正確的。如此我們生起了貪心。佛教把這種見稱為“見取見”,它是十種煩惱之一。 對見解、認識的執著比對物質的貪要危險的多。中東的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還有許多人為了聖戰而犧牲。我們已經不止一次,從收音機、電視台等的報導中得 知,近年來美國已有好幾批人集體自殺。第一次英譯聖經的人,由於他在翻譯時出了一個錯誤,他因此而失去了生命。以上都是對見解的教條的執著。對物質的貪求 最起碼不會捨命。
佛教認識到,我們的貪心對我們的觀念或意識形態有很大的影響。所在論討常見和斷見時,佛教說斷見是對空的一種貪,常見是對有的一種貪。因為這些邪見都 是從思想的因素而產生,所以在批評邪見時,佛教總是從思想上分析,從心理上分析。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源於我們的思想觀念,因此絕大多數的思想觀念都可以追 溯到我們的意識形態──貪。首先我們把我們的觀點理論化,然後使之升化到更高的層次,成為一種意識形態。隨之我們為之而奮鬥、宣傳。所以所有的意識形態或 理想主義都是烏托邦。理想主義給我們社會帶來許多問題,所以我們不能執著於理想主義。理想主義的危險,佛陀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就已認到了,今天,人們在第一 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看到也體驗到了它的危險。
附﹕有人認為,佛教有那麼多戒條,不讓做這個不讓做那個,我做不到,所以我不能信佛教。其實,想自由必需持戒,不持戒你就會失去自由。看看各個國家的 監獄,滿滿的都是犯人,他們為甚麼失去自由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持戒。佛教講的五戒就是每一個社會都要遵守的共同的規則,犯了就要受到處罰。
a. 二種般若
佛教把般若分成許多種類,有兩種般若,三種般若,五種般若之分。
兩種般若,
(1) 從經典而說,有共般若與不共般若。共般若是為聲聞,緣覺,菩薩共同而說之般若,如四阿含經等是也。不共般若,則是僅為菩薩所說之般若,如大般若經等十八部般若是為菩薩而說。
(2) 從層次而說,有世間般若和出世間般若之分。世間般若,即是世俗的,相對的般若,而出世間般若,是超俗的,絕對的般若。
(3) 從能觀與所觀上來講,有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就是智慧之心的本體,能夠照見諸法皆空,換句話說,就是能夠洞察宇宙萬事萬物皆是無常、苦與無我的智慧,故稱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由智慧觀照所了知之境界,它本身並不是般若,但它能生起般若,故稱實相般若。
五種般若
依般若心經,般若又分五種,(1) 實相般若,指真如之理,此理為般若之實性,故稱實相般若。(2) 觀照般若,指清淨無漏之慧,此慧能照見諸無相,悉皆空寂,故稱觀照般若。(3) 文字般若,指般若之章句,語言文字能詮般若之理,其性空寂,故稱文字般若。(4)眷屬般若,指六度萬行,六度萬行與妙慧相應,而能成就般若,為觀照慧性之眷屬,故稱眷屬般若。(5)境界般若,指一切諸法,諸法為般若真智之境界,境無自相,由智顯發,故稱境界般若。
1 從八正道來講,佛教的慧學包括正見與正思維,而正思維又分成:出離心﹑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所以佛教的慧學是包括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的思想的。
2 《法句經》第78偈。
3 《法句經》第207-208偈。
4 長部,第11經。
[全文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