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六)

 

原始佛教

大乘信仰

史实或经律的差异

BC528BC29

BC150AD2005

南北传经律记载,佛告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1、剃度出家受持比丘律( 227 戒)。

2、依止长老 5~10

3、每半月(月圆、新月)布萨诵戒,互相检讨忏悔破戒言行。

4、每年雨期( 7 月月圆日 ~10 月月圆 日)安居,精进禅修。

5、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实践 八正道。

6、禁止学习、持诵或教授咒语

1、晨昏敲钟、打鼓、击罄、叩木鱼、焚香、献供、高唱梵呗。

2、诵经、跪拜、念佛、持咒(每日百千甚至万遍)。

3、吃素、静坐、修脉轮、守窍练气、观想、通灵、习少林武 功、参公案等。

4、烧戒疤(头、臂、腕)燃指烧身供养

5、密宗则有破瓦、双身(性交)等修法

1、斋日八戒及沙弥十戒均禁止演奏各种乐器。

2、律典亦禁止比丘众以「长调歌音(梵呗)」唱诵经典。

3、南北传律典中均详载出家、依止、布萨、安居等仪轨。

4、杂阿含经上记载佛陀于入灭前夕告诉游方行者须跋陀罗,没 有八正道就没有四沙门果。

5、南北传律典比丘尼律忏悔戒中均明确禁止诵习咒语。

6、戒疤、燃指等均非佛制。

7、比丘律中明确禁止出家众性交,破此淫戒者犯波罗夷罪,当 被逐出僧团,丧失比丘身份。







1、托钵行脚,游化四方。

2、三皈五戒,引发信乐。

3、八关斋戒,循循善诱。

4、病苦时或临终说法,开示引导信众,令其欢喜痊愈,或趋向 果证,或生于善处。

5、遵循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原则,兼具慈悲与智能,而以言 行一致的身教随宜度化信众。

1、讲经说法(方广经典),印赠经书。

2、经忏法会(梁皇忏、水陆法会、盂兰盆会、蒙山、焰口、修 坛城护摩等

3、灌顶、加持、手印、密咒、天珠等

4、拜山、放生、点光明灯、安太岁、大悲水、圣地朝拜。

5、勘舆、山医命卜等

6、临终助念、金刚砂、往生被、灵骨塔、中阴超渡等

7、救济、养生、医疗、环保、教育等

1、佛陀成正觉以后,托钵行脚游化四方,循着「布施持戒生天欲味欲患欲出远离」的次第来引导堪受调教的众生走入正法律而趋向解 脱涅盘。佛陀教导众生「学习正法」却从未教导众生「成佛之道」。

2、大乘信仰虽然也有三皈五戒和八关斋戒,但其对佛法僧戒的 认知均有异于原始佛教。

3、大乘人士不顾自觉觉他的基本原则,热衷于弘扬方广经典, 方便地迎合世俗的种种需求。然而,以其「舌灿莲花」、「经忏法会」、「念佛持咒」、「慈善事业」等种种大法,是否真的就能度尽无边众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lvinliew 的頭像
    Kelvinliew

    风起云涌

    Kelvinl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